中醫認為「冬不藏精,春必病溫」,即提到在這個時節沒有好好調養身體、養精蓄銳,在來年春天就容易受到病邪入侵。因此,「立冬」就該順應冬季「保陰潛陽」的原則,鞏固體內陽氣。而此習俗的由來是因過去傳統農業社會,工作需要大量勞力,因而需要趁這天補充營養恢復體力。
而如今民眾大多從事低勞力工作,平時飲食又已相當豐盛,就算非立冬日也在吃薑母鴨、羊肉爐、藥膳排骨等。因此「時常聽到民眾吃補後產生許多不適症狀」!皆是在提醒民眾補錯了更傷身。
到底該怎麼進補才不傷身呢?先了解「自身體質」與「藥膳種類」。崇學馬光中醫診所中醫師黃千瑞提醒,體質偏寒或偏熱性,主要是由身體表現而論,但實際狀況還是需要由中醫師望聞問切診斷而定。
看個人體質:分為 2 大類
- 虛寒體質:常見症狀有怕冷、手腳冰冷、畏寒、臉色蒼白、精神萎靡、大便稀溏、或白帶多清澈水狀。
- 燥熱體質:常見症狀為怕熱、口乾舌燥、易嘴破、情緒煩躁、便祕、白帶多稠且黃綠色。
看食物屬性:分為3種
- 溫補:虛寒者則溫補
- 平補:不虛者則平補
- 清補(涼補):燥熱則清補
藥膳食補分為溫補、平補、涼補是什麼意思呢?黃千瑞舉例,常見的羊肉、牛肉、桂圓就是偏溫性的食物,而螃蟹、瓜果就是偏涼性,食物的屬性也可以透過烹調方法,或加入辛香佐料或米酒,得以改變。
補腎好時機,搞懂體質健康吃
翰鳴堂中醫診所院長賴睿昕表示,冬季是補腎的最佳時候,腎虛的人可在「立冬」節氣補腎,但補腎前務必了解自己是「腎陽虛」,還是「腎陰不足」。
- 腎陽氣虛:常見症狀為常感覺畏寒、腰膝酸冷、帶下稀多或夜尿多、月經不規則或量少。可多吃桂圓、黑芝麻、核桃、黑豆、羊肉等。
- 腎陰不足:如果有失眠盜汗,口乾咽燥,腰膝酸軟,月經過少或崩漏的現象。可多食用山藥、黑木耳、白木耳、蓮子、百合等。
賴睿昕提醒,天氣漸寒,低溫會讓腸胃功能失調,容易出現消化不良、腸胃發炎等,加上天冷就貪食火鍋、補品,已為能祛除寒氣,卻默默地攝取過多的高熱量、高脂肪的食物,反而更容易讓腸胃鬧脾氣。
建議補養宜調整為「平補」方式,適當選擇甘味食物來調和脾胃、補養氣血,像是山藥、南瓜、馬鈴薯、白蘿蔔、紅棗、桂圓、香菇等;並酌量加入有升散性質,如香菜、芥菜、青蔥、生薑等溫散風寒的食物,可防禦風寒侵襲。
賴睿昕建議,如果體質陽氣偏盛、易便秘和上火發炎的人,注意更不要吃過多薑母鴨、羊肉爐、十全大補湯等大補元氣的飲食,而應改吃「白蘿蔔燉牛肉」、「白蘿蔔羊肉湯」或「何首烏雞湯」等平補飲食較適合。